世卫组织呼吁停用人工反式脂肪酸,饼干蛋糕不能吃了 看看真相是什么
反式脂肪酸饼干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各种各样的流言,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辨认其实 不难发现这些谣言有很多破绽。所以今天,小编照常给大家辟谣一则传了很久的流言,一起来看看。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一个指导意见,呼吁各国政府行动起来,争取在2023年以前,逐步减少乃至完全停用食品中的人工反式脂肪酸。[1]消息一出,就引起很多讨论,各种说法纷至沓来。
“反式脂肪酸特别难消化,是变胖的元凶。”
“饼干、蛋糕都不能吃了。”
……
真相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细看世界卫生组织的声明,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关键词:“反式脂肪酸”和“工业生产的”。
世界卫生组织的声明(图片来源:who.int)
关于反式脂肪酸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
首先,反式脂肪酸,也是脂肪酸。人体对脂肪酸是一视同仁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酸更难消化;至于变胖与否,跟其他食物一样,关键在于摄入的剂量。
所谓的“反”,是针对“顺”而言的。我们平常接触到的油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油脂,富含饱和脂肪酸,常温下呈凝固态;一类是植物油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常温下呈液态。而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分子结构,又可以分为两类,顺式的和反式的。
脂肪酸分类
天然存在的不饱和脂肪酸,绝大多数是顺式脂肪酸,只有牛羊肉和乳制品中,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相比之下,油脂的加工和使用环节,比如,油脂的氢化、精炼、脱臭,或者煎炸过程中(温度越高、次数越多,反式脂肪酸含量越高),都有可能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这些人工产生的反式脂肪酸,也是个人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2]
其次,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就意识到,血脂水平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我们平常去医院查血脂,一般会查四个东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下简称LDL-C)是心血管的破坏因素,越高患病风险越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下简称HDL-C)则是心血管的保护性因素,高点才好。[3]
1990年,Mensink等学者发现,食用反式脂肪酸,会导致LDL-C水平增高、HDL-C水平降低。[4]
根据LDL-C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反式脂肪酸与LDL-C的关系两个已知条件,一个结论浮出水面——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应该减少到什么程度呢?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不超过1%,更通俗一点讲,每天食用的反式脂肪酸,最好不超过2克。
下一步,就是怎么做。
因为反式脂肪酸会影响健康,所以,各国政府先后都开始了干预研究。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参考,结果显示,国家层面的干预,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加工食品更换配方、减少氢化油脂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有益居民健康;而个人层面的干预,参考了各国的干预手段和干预效果,结果发现,个人层面的干预,效果不大理想。[5]
于是,才有了开头的指导意见。
换句话说,在反式脂肪酸这件事儿上,国家政策的力量远大于个人防护,诸位读者大可不必过于忧虑,安心等待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即可。
另一方面,国内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饮食习惯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中国居民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只有大概千分之四的居民,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剂量。[6]
各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6]
即使超出的这些,也与国外不太一致。研究表明,国内居民摄入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油,糕点、面包、饼干等加工食品,占比较小。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所以,对于国内读者来说,学会科学用油,才是最重要的。把每天摄入的食用油,控制在30克以内,尽量避免高温烹饪、反复煎炸,对于维护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既然牛羊肉和乳制品中有反式脂肪酸、植物油加工也会出现反式脂肪酸,那我不吃这些可不可以,改吃动物油脂?”
不可以。
牛羊肉和乳制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很低,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有益成分却不少,不可顾此失彼;至于动物油脂,虽然没有反式脂肪酸问题,但是,富含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也会引起疾病。
所以,健康饮食,并不是“吃某某食物就好”,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的态度 ,均衡、适量。
--------------------------------
参考文献
[1]宋林丽, 吴崇荣. 丙烯酰胺毒性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2005, 32(6): 325–328.
[2]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的诊断(代替GBZ 50-200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EB/OL]. [2018-05-06]. http://www.nhfpc.gov.cn/zhuz/pyl/201504/9f591f41c28145f3afcb0010636fd221.shtml.
[3]董红运, 于素芳. 丙烯酰胺的致癌性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 29(9): 858–861.
[4]武丽荣, 蒋新正, 鲍元奇. 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及减少措施[J]. 中国油脂, 2005, 30(7): 18–21.
[5]VESPER H W, BERNERT J T, OSPINA M等.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iomarkers for Smoking and Biomarkers for Acrylamide Exposure in Humans[J].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Biomarkers, 2007, 16(11): 2471–2478.
[6]宋雁, 李宁. 食品中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影响[J]. 卫生研究, 2005, 34(2): 241–243.
[7]管正学, 王建立, 张学予. 我国大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 自然资源, 1994, 5: 54–59.
[8]阮亮, 李迎春. 食品中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影响[J].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2005, 6: 000.
[9]世界卫生组织 | 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情况说明档案[EB/OL]. WHO, [2018-05-05]. http://www.who.int/foodsafety/areas_work/infosan/infosan_archives/zh/.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原来是这样,一直困扰小编我的问题今天终于解决了~希望也能让大家认清谣言,了解更多的事实。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