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拔还是不拔 来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

2021-09-15 03:34:48

智齿瘦脸

相信很多人都被“误导”过。因为现在的网络信息非常丰富和更新迅速,还没等我们了解事情的详情,下一秒就又反转了。所以大家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多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样才能了解全面。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光是牙疼就能到要命的程度,那拔牙岂不是噩梦一般的存在,若拔的这个牙又是“根深蒂固”、不按常理出牌的智齿,惨痛程度简直不敢想象。然而,当这一切遇到了“拔智齿能瘦脸”的传言,很多人特别是总觉得自己脸胖的爱美人士,甚至开始有点蠢蠢欲动了,甚至有些人的智齿并没出现什么问题,单纯只是为了瘦脸的目的也想拔。

真相解读:

爱美人士期待着拔智齿瘦脸,结果能否如预期般理想?实际上,智齿拔不拔,关键的问题在于是不是出现了“阻生”现象!

c38cf4.jpg

图虫创意

智齿该不该拔要看是不是阻生齿

智齿是人口腔中的第三颗磨牙。由于牙齿的发育成熟和萌出与整个人体发育密切相关,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决定了智齿的萌出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它的萌出时间在16~25岁期间,而此时恰是人生理、心理发育都接近成熟的时候,因此俗称为“智慧齿”。

智齿并不是没有用,如果其形态和位置正常,是可以行使正常的生理咀嚼功能的,要知道我们人类祖先的生存就非常依赖牙齿的保留。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食物越来越精细,牙齿的功能越来越减退,直接支持牙的牙槽骨也明显退缩。在这个“社会进化和骨骼退化”的过程中,牙齿的退化不如牙槽骨明显,所以常造成最后萌出的第三磨牙位置和形态出现异常,也就是我们常听医生提到的“阻生”现象。“阻生智牙”就是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甚至以后也不能萌出的智齿。

7dcfac.jpg

图虫创意

阻生智齿危害多应该尽早拔除

阻生智齿往往会危害口腔健康。最常见的危害就是智齿冠周炎了,即智齿牙冠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的炎症。智齿很多时候因各种原因不能完全长出来,在牙龈瓣与牙冠之间形成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及细菌极易进入袋内;加之冠部牙龈瓣常因咀嚼食物而受到损伤,形成溃疡,当全身抵抗力下降(如感冒、发烧、熬夜等)时,就会引起炎症的急性发作。如炎症不加以及时控制或处理不当,还可能会造成面部肿胀,甚至压迫喉咙,严重时可造成窒息,危及生命!待炎症控制后如不能及时拔除智齿,肿痛还会再次找上门来!

另一个危害是邻牙“遭殃”,甚至殃及颌骨。由于智齿位置靠后不易清洁,智齿与前面邻牙之间容易蓄积食物残渣,滋生细菌,久而久之会腐蚀邻牙,造成智齿“不仅自己烂掉还把前面邻牙一起带坏”的严重后果,最终可能一失两牙,后悔莫及!还有一些更隐蔽的智齿,他们躲藏在颌骨深处,暗地里膨胀、挤压周围的骨质,直至形成囊肿,可怕的是开始没有任何症状,而有症状时可能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665df7.jpg

图虫创意

鉴于以上原因,智齿出现问题后越早拔越好,如果可以,在智齿萌出后应该尽早对其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拔除。因为这个时候智齿多数尚未发育完全,拔除创伤小,并发症少,易于愈合。但拔智齿与瘦脸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所以不要为了瘦脸而拔除智齿,那是达不到目的的!

拔智齿前后的注意事项

智齿拔除前后的注意事项非常重要,不能忽视。首先,拔除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及生理准备。其中,心理准备就是自我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现阶段阻生智齿拔除手术多采用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法,时间短,创伤小;知识准备是了解各种拔牙禁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妊娠期和月经期等)及拔牙前后的注意事项;生理准备包括智齿周围炎症的控制和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等。准备做得越充分,拔智齿过程中的痛苦越少,拔智齿之后的恢复也会更顺利。

18fa3d.jpg

图虫创意

智齿拔除后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 纱卷咬30-40分钟后取出,24小时内不要漱口;

2. 不要吮吸拔牙窝,1-2日内唾液中带有粉红血丝属于正常现象;

3. 2小时后可以进食进水,避免用患侧咀嚼,不宜吃过硬,过热食物,不宜吃碎屑过多的食物,避免食物残渣残留增加感染机会,建议吃温凉稀软的食物;

4. 拔牙后可能会有轻度炎性水肿,术后24时内可冷敷术区,减小或避免肿胀;若出现肿胀,24-48小时为肿胀的高峰期,第三天后会逐渐消退。术后24-48小时之后可热敷促进肿胀消退。术后可能会有低烧,无需吃药,仅需好好休息,消肿后自然消退。

5. 如出血过多,唾液中有血块,疼痛肿胀严重、张口困难、发高烧等不适症状,应到医院急诊;

f5d142.jpg

图虫创意

6. 医生会根据患者全身情况以及拔牙术中情况来决定是否需术后口服药物或静脉输液,一般拔牙术后不需用药。如缝线可在术后5-7天复查拆线;

7. 拔牙后一周内尽量多休息,少说话,避免剧烈运动,也不建议乘坐飞机出行,以免血压升高,增加伤口出血、感染风险,还有就是尽可能不要抽烟、喝酒。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如果看完本文后你心里的疑问解开了,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让更多人避雷谣言,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

  • 标签: